很多人講你就信了嗎?《恐懼之邦》告訴你,很多訊息都是假的(舊文回顧)

今天在報紙上看到這篇報導,就讓我不禁想笑....

這情節,不就和《恐懼之邦》書中所要表達的不謀而合嗎?

IMG_0813

我們好容易被媒體煽動,媒體則容易成為懂得操作媒體者的傀儡。當所有媒體都口徑一致時,我們就開始會懷疑自己的觀點;臉書朋友的不停轉PO,持不同意見者就不敢出來表態,因為你要是選另一邊站,就會成為眾矢之的。

最近的新聞事件,像是另一種「一言堂」,反對的聲音只能吞回肚子裡。什麼才是真理正義,似乎只有人多、講話大聲的那一邊才是真理正義。

這本書《恐懼之邦》是洪蘭老師的譯作。

最近她的誤譯事件吵得沸沸揚揚,不過我還是崇仰她的學識及理念,把她當作一位學習的偶像。參加過洪蘭老師的演講,看過她多本著作及譯作,從她身上散播出來的智慧,都讓人覺得受益良多。我不認同某些人的惡言批評,我欣賞洪蘭老師不隨之起舞的冷處理。

以前我們學,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;現在我覺得,「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」。


....舊文回顧....

為了過年的9天連假,宅在家裡不會太無聊,從圖書館裡隨意挑了這本厚重小說回家打發時間。雖說隨意,但也不盡然,選上它的一大因素,是因為譯著是我的頭號偶像--洪蘭。我想,洪蘭老師願意翻譯一本小說,想必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。

果不其然,作者麥克.克萊頓的來頭可不小,原來他是《侏羅紀公園》的作者,其他還有許多知名的作品。聽說當初這本書《恐懼之邦》也曾是在媒體上主打的小說,它是2005年出版,但我一點印象都沒有。開始進入故事之前,完全不清楚它的主題為何。


Fear_250

很多時候,有心人會透過媒體,告訴我們一些科學證據,來達到他們的目的。但事實究竟是真是假,大家早就被唬得一楞一楞了。

要不要蓋蘇花高,環保團體抗議,說保護自然環境重要。但東部居民贊成,因為交通是經濟成長的關鍵。一條高速公路會危害多少自然資源?不蓋就不會危害?我也想不明白。

2005年各國簽定的京都議定書,目的是為了限制各國的碳排放量,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。但二氧化碳減少多少,全球溫度又會降低多少呢?

前幾年,媒體上頻頻警告世人,全球暖化將使海平面上升,許多生態面臨威脅,氣候嚴重變遷......。但在之後的某個時期,媒體又報導科學家發表地球將進入二次冰河時期。那麼,全球溫度究竟是上升還是下降呢?

我看小說的態度很「功利」,希望從小說中獲得一點知識。這本書真的有滿足我的需求,甚至會讓腦中的新舊觀點不斷衝突、互相挑戰。

全球暖化嗎?

我們都聽過全球暖化,大家也都深信不疑。但《恐懼之邦》會開始和你對話,質疑你為何會對「全球暖化」如此肯定?它會給讀者很多真實的研究報告、數據、統計圖,證明:


  • 氣溫沒有明顯上升
  • 碳排放量多寡與氣溫變化沒有絕對相關
  • 海平面沒有上升
  • 近100年來美國的颶風數量不增反減

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實例。那麼,你還相信有全球暖化嗎?證據在哪裡?因為覺得今年夏天比去年熱嗎?(奇怪,我還是相信應該有全球暖化耶,只是也覺得有點怪怪的...)

千萬別以為小說都是「純屬虛構」,不能採信。洪蘭老師及曾志朗教授在書的序中都已經證實,故事中引用的論文、報告、數據、圖表都是真的,而且都有註明出處,確實可以查到這些資料。

全球暖化是1988年氣象學家詹姆士.韓森提出,並預測往後十年內,全球氣溫會上升攝氏0.35度。

但十年後實際上升的溫度是0.11度,韓森博士的預測足足高出了3倍。

在人類知識的真實世界中,如果你錯了3倍,人家會當作你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......。

變化,是唯一不變的真理

越來越多人提倡回歸自然、回歸傳統,只要是純手工,就都是最美、最健康、最好的。科技的發展應該是滿足人類的需求,怎麼會發展到最後,大家反而想回到過去呢?

書中提到,「文明,是保護我們不受自然的威脅」,這句話解答了我的許多疑問。

故事中一位小配角,他是對提倡環保很積極的電視演員,走進雨林,他讚美大自然的偉大;看到茅草屋,他熱忱地想融入傳統;看到原始部落,他讚揚自然的生活.....最後,他被部落族人活生生的刮肉生食了。很諷刺的一個角色,也讓我又開始感恩自己活在文明世界。

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,有兩個重點:

科學研究或許是真的,但會被有心人士作對自己有利的解讀。

故事中的環保團體,必須不斷推銷「全球暖化」,才能募得更多資金來供自己享用。

另外,作者還在書末附錄舉了幾個科學被濫用,即使已經證實是錯誤的論點。

  • 最血腥的例子就是「優生學」,這個「科學論點」被希特勒引用,來屠殺猶太人,為了淨化德國血統。
  • 另一個例子就是左腦、右腦的開發。即使科學界早已證實,人腦不會單邊運作,但還是有很多教育機構打著右腦開發的名義來騙錢。

變化,是唯一不變的真理。

那麼,是有沒有全球暖化呢?

作者引導讀者去承認,大自然本來就是不斷在變化,森林面積會放大、縮小,冰河的範圍也是如此。物種會依據環境的改變來「適者生存」。文明對人類有益,但要用更有智慧的方式來經營自然資源,而不是肆無忌憚的濫用。

最後,很值得深思的一句話,「破壞環境最大的原因是,貧窮」,當人民無法吃飽穿暖時,還談什麼環保呢?


很值得一看的小說,即使對科學很遲頓的我,都能在閱讀之後,對科學有一點點「感情」。老實說,《恐懼之邦》的故事情節並非空前絕後,但裡頭穿插的許多知識、概念,能滿足我對文學與知識的渴望。

選本好小說,真的能增廣見聞。

前一陣子去高雄科工館參觀一個名為科技什麼生活什麼的展覽,主題是介紹未來生活的樣貌。這個展覽真令我傻眼,裡頭介紹的主題,跟十幾年前資訊展想展現的概念是一樣的。例如:

  • 人還沒回到家,就可以遙控家裡開冷氣。
  • 利用老鼠或其他生物,再生人類器官。
  • 感應人的動作來操控機器人或玩具車。
  • 數位教具,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跳還是什麼生理反應,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。

突然覺得,政府在推廣文化上很用心,高雄也不再是文化沙漠。但對於科學的推展,好像是任它荒廢似的。(那一天,駁二特區的文化展覽擠滿人,科工館的工作人員卻比參觀民眾還多...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Gokube高雄共享電動車,流程設計完整,輕鬆上路

住天悅遊義大,玩木玩水High翻兩整天

【小發記事】上功文,養好基礎學力—小一新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