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堂關於教養的課《壓力鍋下的孩子》

其實現在當媽媽壓力很大。

每回我被兒子「欺負」之後,為了不想動手打小孩,為了不想口出惡言,只好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冷靜一下,對著電腦放空。偏偏這時候在臉書上出現的,不是朋友對孩子的「愛的宣言」,就是有幾萬人按讚、分享的母親行為準則。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在指責你,不該對孩子這樣、不該對孩子那樣.......。(彷彿我應該痛哭流涕,對兒子懺悔地說『對不起,媽媽不該罵你的,這都是媽媽的錯......!』)

唉~,21世紀的媽媽好難當哦,要彩衣娛子,又只能「愛的教育」,不能打罵、不能強迫,也不能過度溺愛......,分寸要拿捏好,也不能在外頭教訓小孩,否則萬一被全民狗仔PO上網,還得出來開記者會道歉,才能平息眾怒。

所以,當我已經成為壓力鍋,快不知道該怎麼教養小孩時,看書,或許能找到一盞明燈,讓我可以比較平心靜氣地教養孩子。


壓力鍋-世茂

《壓力鍋下的孩子:都是規矩惹的禍》,這本書的主要訴求,是在告訴父母,對於孩子不要過度教養,否則容易讓孩子自我否定、產生強迫症、霸凌,甚至成為一個「危險的乖孩子」。

這本書翻開第一章就很精彩,因為裡頭寫了一堆在過度教養下,長大之後所引發的少年事件。每則事件都令人遺憾、不捨,同時也讓父母不得不正視自己的教養態度。

挑戰自己信念的高牆

這本書中提到,媽媽的教養方式,多是以自己幼兒時的親子關係為藍本。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,其實多少都有自己小時候與媽媽相處的影子。例如,說話的口氣、著重的地方等等。

的確,在帶小孩的過程中,自己童年時的情緒、畫面,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浮現。媽媽拿衣架教訓我們的情境、被逼吃苦瓜的不滿、被罰關廁所時的委屈......。

所以在教養中,媽媽需要挑戰的對象,不是調皮搗蛋的小屁孩,而是自己自小以來的「信念」。這裡所說的「信念」,是「非這樣不可」的觀念。例如,老公就很堅持小孩在餐桌上的規矩,如果食物一直掉出碗盤外,或是吃飯時爬上爬下,他就會開始火氣上升。

女孩一定要矜持、男生不可以哭哭、姐姐一定要讓妹妹、要讀書才有前途、見到人一定要打招呼(這是我的信念,即使許多教養專家都覺建議不該逼迫小孩打招呼,但我還是很堅持...)、小孩不打不成器等等,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定的「非這樣不可」,也就依照這樣的信念在教養孩子,而這就是作者所說的「信念的高牆」。

父母的信念,在教養過程中就成了孩子的「規矩」。孩子若能恪守這些家規,在爸媽眼中,他就是個好孩子;反之,就是壞孩子。對孩子來說,父母親是特別人的,是誰也無法取代的重要人物,小孩對父母都是「無條件地接受」。為了符合重要人物對自己的期望,孩子會「配合」父母,壓抑本性,努力扮演一個乖小孩。

但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,孩子「原本的自己」不被認同,就會漸漸地喪失自信,而陷入心理的危機。

小孩「配合」父母與小孩「自動自發」是不一樣的,這也會對孩子性格形成決定性的影響。後者是因為孩子「原本的自己」被認同,會讓他有「做我自己就好」的感覺,可以培養他的自信,也可以創造一個培養孩子自發性的環境。這樣被提高的自尊,是支持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根本。

作者長谷川博一在書中就解釋,為什麼這本書要把閱讀對象設定為媽媽,而不是爸爸呢?因為「我也可以對爸爸們說同樣的事,但因為爸爸們『信念的高牆』更高,所以本書還是要請託媽媽們去執行。」換句話說,就是爸爸比媽媽更固執啦~,所以媽媽們!我們一起努力吧!

笨拙的教養

不良少年的母親們都很熱心於「笨拙的教養」。所謂「笨拙的教養」,是指只注意孩子「令人不滿的部分」,但卻遺漏能夠認同的好的部分。

如果父母一味地熱中管教的話,小孩就只能一直處於被罵的狀態。在責罵之中,總是包念了否定的字眼。例如「你沒用」、「笨蛋」、「你讓媽媽很頭痛耶」......,小孩如果常看到這樣的訊息,就會加深「我是個壞孩子」的信念。人們常在無意識中做了與自己信念相合的事情。如果認為「自己是壞孩子」,那麼就會選擇與其相符的行為。一旦進入這個惡信循環後,就很難從中脫離。

多一點「母性」

作者提到了「母性」,其實就是母親的普遍形象,例如包容、慈愛、接受、關心、了解、認同,是一種溫暖的形象。母性指得是一種對人關係的典型,男人也能具有母性。

熱中於教養的媽媽們,對孩子有過分「成人化」的期待,就會失去以「母性」來對待孩子的餘裕,漸漸有以父性關係與小孩互動的傾向。

例如,小孩想要收集卡片,媽媽回答「蒐集這種東西沒有意義。」;小孩想吃某某家的便當,媽媽回答「每家口味都一樣啦,不要這麼麻煩了。」;小朋友把果汁打翻,馬上對孩子說「統統不給你喝了。」;無理地剥奪孩子喜愛的玩具熊,「這已經髒了,拿去丟掉!」......。這些都是「父性」的表現。而過多的父性,就會讓父母的愛在不知不覺中,變成了教養上的焦慮。

DSC_4308
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被母性包圍,藉由「撒嬌」,讓心靈獲得滿足。當內心對愛與認同的渴望被滿足了,孩子也才能超越挑戰,努力成為一個大人。不幸的是,如果撒嬌不斷被拒絕,心靈不滿足也無可依歸,最後就會化身為憤怒,因而傷害自己,也傷害他人。

與「撒嬌」類似的表現是「嬌寵」,但兩者其中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。「撒嬌」是指心理上的滿足;而滿足物質上的欠缺,則是「嬌寵」。

隨著孩子的成長,心靈與身體進行了分化,例如「了解我」與「給我東西」是不同層次的。當大人回應小孩的「撒嬌」時,絕不能只用物質的「嬌寵」來對待,而必須是以「我了解你」的這種心靈來滿足他。

缺乏母性的教養,容易產生「教養後遺症」,而最顯著也最常見的,就是「強迫性格」,而這些強迫性格,大多包含了大人們對子女的期待,例守規矩、愛整潔、準時、忍耐、有良心、有道德等等。父母的強迫、過度教養,容易把孩心的心團團包圍,而製造出一個強迫的世界。

中學三年級的正一,強迫症表現在清潔與時間上。他每晚八點一定進浴室洗澡,剛好洗一個小時,就連洗身體、頭髮及泡進澡盆的時間,也都固定。任何人只要打亂了他的規律,就會引起嚴重的衝突。看似有規矩的好表現,最後卻讓他拒絕上學,原因竟然是周圍的人都「太隨便」了,讓他很痛苦又無奈。

如果,你的孩子做任何事都規規矩矩、一絲不苟,別人都稱讚你的孩子有教養的話,那麼你就該在評估看看,自己是否得在教養上放鬆一些,才不會讓孩子成為強迫症的受害者。

孩子不是父母的替代品

許多媽媽積極地栽培孩子,潛在的目的都是在彌補自己內心的遺憾。「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,現在有能力了,就讓孩子來完成吧!」於是,孩子就為了父母,在各才藝班間趕場奔波。學英文、學音樂、學溜冰、......。.

另外,信仰幼兒頭腦可塑性高的父母,也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就瘋狂地讓幼兒念書。作者認為,讓小孩子們體驗當個「孩子」,是不可欠缺的事。讓孩子順著好奇心去探索世界,自由地去體驗。透過媽媽的「不強制」,讓孩子去接受「原本的自己」。

看到這裡,對我還真是當頭棒喝,小發4歲就去上讀經班,我渴望他小小年紀就能精通四書五經,甚至上小學前就能獨立閱讀。不過,小發啊~是你自己愛讀經的吧!媽媽沒有逼你哦!是吧!

媽媽只有逼你要去上游泳課,因為游泳是很好的運動啊!每個人都要學會游泳啊!看到韓國的歲月號沉船,更覺得會游泳好重要,是吧!等你學會有蝶式,記得要教媽媽哦~!(好啦~我承認,逼小發去學游泳,是為了彌補媽媽自己游不夠好的遺憾!)

媽媽應該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追求自己的夢想。

只為了孩子而努力,是不對的。

給媽媽的教養急救箱

原本,媽媽都是以愛之名,在用心教養小孩;但作者竟然在書中說到,過度教養會扭曲孩子的心靈。這下可好了,媽媽到底該怎麼面對小孩呢?看來自古流傳的「子不學、斷機杼」,或是岳母的「精忠報國」,早就都不合時宜了。

作者建議焦慮的媽媽們,從學著說「沒關係」做起。「做不好,沒關係」、「打破碗了,沒關係」、「成績考差了,沒關係」、「尿床了,沒關係」......。你或許和我一樣,擔心這樣會不會把孩子寵壞呢?作者的論點是,孩子學不會是正常的,所以才需要「幼年時期」,讓孩子有時間可以慢慢成長。

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無法認同他的失敗的話,那麼孩子就會漸漸害怕失敗,也失去了嘗試、挑戰的勇氣;反之,如果父母能寬容地看待孩子的失敗(不乖、不守規矩、拖拖拉拉),他就能無所畏懼地去嘗試,一點小小的進步都能心生喜悅,並累積自信。

讓孩子度過自己的童年,他們會慢慢記住該怎麼做的。如果媽媽能把這些事情(指過度教養)暫擺一旁,媽媽的心情也會輕鬆許多。媽媽們的「快樂」,能夠讓孩子一步一步開花結果,媽媽們只要等著收穫就行了。.

DSC_4294

特別的是,作者還建議,多觀察你身旁的其他媽媽,其實她們也有許多教養不在行的地方。的確,如果常瀏覽臉書看別人在上頭「晒幸福」,真的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實在見不得人。但回到現實,看看你生活周遭的其他人,就會發現家家有本難念經,網路上的「幸福影像」,也都是別人五味人生的冰山一角罷了。

小池龍之介的佛家教養法

這已經是我第N回提到小池龍之介了。他在自己的著作《不思考的練習》中就提到,父母總是以讚美或斥責的方式,試圖來操控孩子,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分身,依照自己的期望來培養,將自我人生無法實現的夢想加諸在孩子身上。

小池龍之介也認為,父母不該經常讚美或指責,我們只需站在一旁,全心全意地守護孩子就行了,讓他們能安全地適性發展。幼兒期尤其需要認同,即使孩子哭鬧,也不要責備或否定,只需要緊緊地抱著孩子,告訴他「沒事,沒事」「沒有關係」,培養孩子與父母間的信賴關係。


于美人就曾說,「沒有看書、沒有上課,你怎麼知道如何教小孩,怎麼當個父母呢!」雖然,這句話是對爸爸們說的,但我卻印象深刻。真的,怎麼當個「媽媽」,也是需要學習的。

我承認,在別人面前,自己偽裝得像是個擅長管教孩子的好媽媽,其實私底下也經常為了小發的「不符合理想」而氣到抓狂。不過,沒有完美的媽媽,也沒有完美的小孩,我們也是有了小孩後,才努力「讀書」學習怎麼當個好媽媽。

所以,我提醒自己別忘了找回自己的「母性」,少一點規矩,多一些寬容。

小發:「媽媽我今天可以不收玩具嗎?」  

媽媽:「好啊~挑眉質疑

小發:「我手上畫的直線可以不要洗掉嗎?」 

媽媽:「當然可以啊~挑眉質疑

小發:「那我今天可以睡媽媽房間嗎?熱戀」   

媽媽:「好吧!」

小發:「耶~~,那我今天實在太開心了!」

(天啊,那這樣我算得上是好媽媽了嗎~~~~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小發記事】上功文,養好基礎學力—小一新生

住天悅遊義大,玩木玩水High翻兩整天

Gokube高雄共享電動車,流程設計完整,輕鬆上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