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沒事多種樹...

圖片
高雄的夏天很熱,南台灣的陽光毒辣,冷氣、車子、各種電器排出的熱氣,再加上人多所產生的悶熱。 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上,頂著烈日無處可躲。但只要有一抺樹蔭,就能讓人喘一口氣。 應該要多種樹啊。比起台北,高雄的空間廣寬,人行道、分隔道、公共建設,甚至是住宅前,都應該要多種點樹。如此就能緩和一下炙熱的空氣,多一些涼意,多一點清新。 人人都喜歡「綠色隧道」,那何不到處都給它「綠色隧道」。與其花那麼經費在打亮城市,把夜晚也裝點的閃亮亮,我更希望它成為一個綠悠悠的城市,有一種悠閒清爽的味道。(像杭州一樣...)

自畫悶像

圖片
有點悶,隨意自畫像。 沒有照鏡子,就憑印象畫自己,也不知道像不像。

《改變》

圖片
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 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。 生命的智慧與勇氣表在:改變可以改變的行為,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。 改變: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(2版) What You Can Change… And What You Can’t 作者: 馬汀.塞利格曼 原文作者: Martin Seligman 譯者: 洪蘭 出版社: 遠流 出版日期: 2010年08月10日   會看這本書,是因為我的偶像-洪蘭教授在很多場合都有提到它,比她自己的新書更常被介紹到,所以特別從不同管道去尋找,總算在圖書館借到這一本書。(去年上博客來查,這本書已經絕版,想不到如今又出了第2版) 這本書所要傳達的主旨,是昭告世人,人的有些部分是可以改變的,有些部分則是你無能為力的。例如,驚恐症是可以治療的,憂鬱症及強迫症是可以被減輕的,易怒情緒是可以藉由練習來控制的(應該就是所謂的修養吧!);但是,同性戀、性別認同問題是無法改變的,節食減肥是違反自然的,創傷後的壓力症候群是難以治癒的。

祭阿嬤文

圖片
2004/09/19 送小妹上大學時留影 可愛的阿嬤,我坐在你的眠床邊寫這篇祭文要唸給你聽。雖然你離開我們只有短短兩個星期,可是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聽到你的聲音,看見你的笑容。你躺在病院將近2年了,受盡各種病痛的折磨,儘管你的離開讓大家很捨不得,不過我們還是暗暗地為你歡喜。 阿嬤最愛吃好料的,尤其油膩膩的豬腳、烘肉,有時聽到我們要買漢堡、PIZZA給你吃,你也會笑得很歹勢。阿嬤很節儉,經常捨不得給自己吃好一點,用好一點。阿姑說,叫阿嬤到天上就不要那麼省了,對自己好一點,吃好穿好都不用愁了。

永遠別做自己不擅長的事

圖片
  法國數學家伽羅瓦(Évariste Galois)曾2次投考巴黎理工大學。第一次參加入學考時才16、17歲,年輕氣盛、自信滿滿,解題論証寫得馬馬虎虎,儘管答案是對的,但仍得不到主考官的青睞,於是名落孫山。 再度報考巴黎理工大學時,自己正直的父親卻遭人惡意中傷而自殺,因而影響伽羅瓦的應考心情。 考試時,他跳躍式的思維令主考官感到很困惑,伽羅瓦一氣之下將黑板擦直接扔向主考官。結果,非但學校沒考上,也因此而鋃鐺入獄。 之後,他因為偏激的政治思想而2次入獄,期間甚至數度自殺。 獄中,他結識了一位醫生的女兒,並且陷入熱戀。在那個年代,若是有兩位男性心儀同一位女子,就必須以決鬥方式來決定誰有資格成為護花使者。也因為這段戀情,他陷入一場決鬥,而對手是當時法國最強的神槍手。 決鬥前夕,他將畢生對數學的所有研究快速地記下來,交給他的朋友。 果然,決鬥當天,在距離對手25步遠的地方,他的腹部中彈,倒地身亡。那年他才20歲。 在他死後15年,他的論文才被發表出來,整套想法被稱為伽羅瓦理論,是代數與數論基本支柱之一。他的推論結果非常豐富,並證實古代數學三大難題中的「三等分解」及「倍立方」為無解題。 這個故事是從大陸電視劇「蝸居」的對話中聽到的。 而它的寓意就是「永遠別做自己不擅長的事」。

回歸簡單

拜科技之賜,現在好多東西都變得超級複雜。 我想找一款手機,輕薄、有令人感到開心的造型(設計過的簡潔,溫暖的觸感),功能回歸本位,就是打電話、接電話,收發簡訊,加上通訊錄。這樣就好。這樣的功能,手機就不應該高價位,頂多1、2千元搞定。 我想,立刻就會有人給我答案,一種給年長者用的手機。 為了顧及世俗的觀感,我很快就會打消這個念頭,依舊拿起我的多功能智慧型手機(iPhone獨領風騷之前的冠軍機種)。 以前人家說,前進的過程中別忘了看一看周遭的風景,路邊的小花,金澄澄的夕陽。現在,你即使走在路上,也似乎被一個玻璃瓶罩住,與外界隔絕,眼睛裡所見到的,也都是透過科技傳遞的數位訊息,Facebook裡朋友的留言,也比坐在對面一同用餐的人更有趣。 人如同進入科幻電影般,自然儘管存在,但會開始忽略、遠離祂。人與人的面對也成為一種壓力,不習慣與人相處,寧願與機器互動。 塑化劑摻入酵素之類的健康藥丸中,讓很多媽媽驚恐又自責。我也不明白為什麼要捨棄健康天然又便宜的蔬果不吃,費心思花大錢找來一些不知道用什麼揉出來的奇怪化學品食用。 最近從圖書館借回一本《法國女人不會老》(同系列另一本 《法國女人不會胖》 似乎較為賣作),其中寫到法國人對於自然的追求,讓我開始想在生活中尋回一些單純,一些簡單。 面對炎熱的夏日,一整天待在空調辦公室的人不能體會外頭烈陽之下那種燙人的滋味,我也經常為這種不舒服而懊惱。但這本書的作者認為,如果夏天的炎熱讓生命進入休眠,或是躲在現代化的空調溫度中,那麼如何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呢? 夏季,那就換上舒適的棉麻服裝,只畫淡妝甚至裸妝,在陰影下享受著徐風,輕搖手中的扇子。要多一點自然,多一點心靜,多一點清涼。一杯冰檸檬水,一本好書,一個微風的午後,渡假的心情就油然而生。這樣換來的滿足感,比起在虛擬世界、聞著機器的空氣,強烈聲光刺激之後留下來的空虛,應該會更讓人感到愉悅吧。   今天外面的溫度也是30好幾,沒開冷氣,就用吊扇吹起一些自然風。望著窗外的天空及遠處的隱約山形,聆聽音響播出的自然音樂,就是那種有啾啾鳥叫、嘩嘩流水聲的....自然音。嗯,這樣就算回歸簡單、回歸自然吧!?

想做就去做

圖片
晚餐吃完沒有很撐的感覺,於是晃到咖啡店想買個小蛋糕回家當點心。在等老公結帳時,我站在一整櫃的蛋糕前欣賞,每個蛋糕都美得好夢幻,不自覺得望著那些蛋糕發笑,光看就有一種幸福的感覺。 突然想起有家生命禮儀公司,拍了一個以冰淇淋為主題的告別式的廣告,我便心想,屆時我的告別式,就用蛋糕做主題好了。 我把這個主意跟老公說,「感覺很夢幻又浪漫吧!只可惜我吃不到。」 老公說,「想太遠了吧。想吃就現在吃啊,再多買幾個蛋糕又不用多少錢。」 想想,也對。幹嘛要等不能吃了,才要讓自己被蛋糕環繞呢?那也只是看得到吃不到啊。 有很多夢想,有很多想做的事,但我們常會找各種藉口,讓自己永遠搆不著夢想的邊。 想做就去做,一直等下去,夢想不會實現,只會成為遺憾。 作者: 大前研一/著 譯者: 陳寶蓮 出版社: 先覺 出版日期: 2002年07月25日           寫著寫著...就寫到這本書了,純屬意外。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大前研一著作,當時我還不認識他,只覺得這個書名很對我的味。(不過上網查,這本書好像已經絕版了。) 這本書的內容比較偏向大前研一對人生的想法,並拿自己的經歷來佐證。我總覺得他很臭屁,但他真的有本事。 大前大師說: 人生繞路未必不好,有時候繞路也是走捷徑。偶爾走上岔路的樂趣也不壞,因為有的景色要走進岔路才看得到。 過著自己篤信的人生,在旁人眼中自然會顯得優秀而充滿活力。 現在覺得快樂的事,上了年紀以後不一定覺得快樂。更積極地說,現在就做覺得快樂的事,才能學會年老也覺得快樂的方法。 人生不要累積、延後想做的事。 我的結論只有一句,這輩子都不要說「我以後要怎樣怎......」。如果有以後想做的事,現在,沒錯,就請現在去做。